如今,青少年體育鍛煉不足、體質下降是一個不爭的社會問題,學生中“小胖墩”“小眼鏡”等比比皆是,令人堪憂。提升青少年體質已時不我待。
生活水平提高了,學生體質卻下降了,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。在升學的壓力之下體育課被邊緣化,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,但不代表全部。家長的溺愛,孩子變得越來越嬌氣;學校出于安全考慮,往往放棄高強度的鍛煉方法;電腦、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日益普及,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娛樂習慣發生巨大變化,很容易讓眾多年輕人變得“宅”起來,失去了主動鍛煉的熱情。如此等等,都是造成學生體質下降的重要因素。
如何讓青少年學生體質得到實質性的普遍提升,當引起我們每個人的反思。筆者認為,“體育進中考”確實對學生鍛煉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,但短時間內并不足以改變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滑的現實。這種以單純應試為目的的“臨陣磨槍”式的體育鍛煉,也不是改善學生體質的捷徑。
要確保學生“每天鍛煉一小時”,關鍵還要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課激發學生的興趣,培養學生養成日常鍛煉的習慣。但其前提條件是學校要有足夠的場地條件、運動器材以及較為專業的體育老師,而這,恰恰是當前學校體育的短板。
要改變這一現狀,根本還是要找對病根,從源頭上發力,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學校體育設施的投入,強化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;學校要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,豐富活動內容,激發學生運動興趣;家長也要改變觀念,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,做孩子的堅強后盾。如此標本兼治,“每天鍛煉一小時”才有望真正落到實處。
值得欣慰的是,目前,自治區教育廳聯合自治區體育局將共同推進學校體育工作發展,通過一系列措施實現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,如此接地氣、全方位的實施方案,其效果值得期待。(記者 李志廷)